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著作
《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的代表作,[1]首次出版于1949年。[2]该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充满着“问题意识”。[3]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了该书。作者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作者还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4]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作]
《中国文化要义》
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仅就“思想”而言,梁漱溟的最重要着作或许是1921年出版时就轰动一时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仅就“行动”而言,他的最重要着作或许是1937年出版的总结近十年乡治运动经验的《乡村建设理论》。但如果确实要把梁漱溟当作“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甚至如他期望的把他当作“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造运动者”。那么1942年着手撰写、1949年6月完稿的《中国文化要义》,无疑是他最重要的着作。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他的其他着述一样,充满着“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梁漱溟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