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代钧

清末地图学家
邹代钧(1854年~1908年4月8日),字沅帆,又字甄伯,是中国清末的地图学家。他出生于湖南新化(今属邵阳隆回县),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以及中外彩色地图铜版印刷的创史人。于1908年4月8日(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六日)去世。[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邹代钧1854年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今属邵阳隆回县),他的祖父邹汉勋清朝学者,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擅长地理沿革。邹代钧自幼受到家庭的学术熏陶,精通历史和地理,是在疆域沿革和地图测绘方面有着的造诣。[2][3]
1879年(光绪五年)作为补县博士弟子员,在左宗棠的指导下学习测绘学。1880年(光绪六年),邹代钧和驻俄公使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一同与俄国谈判,并在次年与沙俄签订《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了新疆伊犁特克斯河流域的广大土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下他作为随员随太常寺刘瑞芬出使英俄,参与外交事务,在处理哲孟雄(今锡金)归属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面对英国的野心,他引古证今,有力地论述了哲孟雄与西藏的历史渊源,证明其不属于印度,这一观点得到了使馆参赞英人马格里的支持,尽管最终未能阻止英国的占领,但他的努力为中国的领土主权辩护提供了有力拉依据。在测绘领域,邹代钧发现中国传统地图的经纬度存在误差,原因是所用尺子不准确。他提出采用西方的迈特(米突尺)作为标准,以解决“度里相差”的问题,并亲自参与制作了中国专用的测绘尺,为后来的地图绘制提供了精确的标准。[4]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邹代钧应湖南抚府陈宝箴之邀,出任湖南矿务总局提调一职,负责开采常宁水口山和平江黄金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