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濑舟》是日本近代作家森鸥外创作的小说,也是森鸥外历史小说中经典代表作之一[1],小说用了“脱离历史”的方法来创作[2],于大正5年(1916年)1月发表在《中央公论》上[3]。
《高濑舟》描写了一对孤儿兄弟的悲惨命运。主人公喜多助的弟弟因不堪贫病的折磨而自刎,但未能即死。在弟弟的苦苦哀求下,哥哥帮助弟弟结束了生命,结果被问罪流放[4]。小说取材于江户时期随笔集《翁草》中的一篇小故事《流浪犯人的故事》[5]。2010年2月23日,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高濑舟》在日本上映[6]。
作品简介
德川时代(1603-1867)京都的罪犯被府衙宣判为流放远方小岛时,需要由一个解差押解,先坐高濑上的小船“高濑舟”去大阪,此时作为惯例,允许罪犯的一个亲属同船陪同。宽政年间(1789-1801)某一日,京都智恩院的樱花在暮钟声中缤纷飘零的静悄悄黄昏,一个名曰喜助的30岁左右的犯人,坐上了一叶高濑舟,如此氛围描写,飘荡着悲情诗韵。通常情况下,“高濑舟”上的流放犯,无不悲伤至极,与陪同的亲属彻夜长谈,说的净是些追悔莫及的絮叨话,凄凄惨惨。相比之下,无亲无故的喜助却迥然不同,他美滋滋的,好像在愉快地游山玩水。“喜助的脸,无论横看竖看,都像是很快活,甚至让人以为,要不是顾忌解差,兴许会吹起口哨,哼起小曲来呢”。押送喜助的解差羽田庄兵卫觉得此犯人神情匪夷所思,自己干解差多年,从未见过这等犯人。便问其缘由。作品以二人船上上交谈为纵线,一步步展开情节。喜助对庄兵卫解释道:京都是个好地方,但就自己的境遇来说,京都不是人间地狱。自己太贫困,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拼命到处找活干,收入极少,饮食不继,日子苦不堪言。今朝被流放,对自己来说是 一件天大好事,终于有了落脚之地,再也不必四处流浪,有饭吃,还领到200文钱,这是自己迄今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所以由衷感到“超知足”。 听了喜助此一番解释,庄兵卫陷入沉思。他有四个子女,外加母亲,一家七口。靠庄兵卫的禄米节俭度日。庄兵卫的老婆生于殷富商人家,花钱大手大脚,入不敷出,月底常回娘家要钱填补亏空。“穷时急,饿时吵”,家中常起风波。庄兵卫觉得即便如此,境遇也远比与喜助好得多,然而自己却常怀担忧。按照常理,人有病时则分外憧憬无病的幸福;饥肠辘辘时则分外憧憬有饭吃的幸福;无钱时则分外憧憬有钱,而且钱越多越好,即所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喜助却相反,他是个出奇无欲的知足者。这种幸福的“知足感”,庄兵卫从未感受过。他因喜助“知足感”而深思,并开悟,肃然起敬,顿觉喜助形象高大。“庄兵卫觉得,仰望夜空的庄兵卫,头顶上仿佛放出了亮光”。钦佩之余,庄兵卫下意识地称呼犯人喜助为“喜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