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虾

体甚平扁、有眼眶的虾类
1
3
蝉虾(拉丁学名:Scyllaridae,英文名:slipper lobsters)[1],因身形扁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拖鞋龙虾。[2]其触须特化为短而扁平的板状附肢,用于挖掘松软的沙泥底质,这一行为使其获得"铲鼻龙虾"的别称,[3]此外,也叫它蝗虫龙虾(locust lobster)等。[4]蝉虾科化石可追溯至白垩纪中期(1–1.2亿年前),[7]它并非是真正的龙虾,但其与刺龙虾及毛龙虾亲缘关系更近。[4]各种各样的蝉虾在全球各个温暖海域的海底繁衍生息,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附近。[2]2011年,蝉虾科有88个物种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部分物种被评估为无危(LC),还有部分物种被评估为数据缺乏(DD)。[5]
蝉虾与龙虾科比较像,[2]具有类似虾的体型结构,但身形更为扁平,[3]其身体背腹扁平,有眼眶。它的第2触角宽而扁平,不具鞭。[8]它们具有单调的颜色,通常是棕色,具有不同的阴影、红棕色、略带粉红色和带有黄色或橙色的棕色,这有助于它们伪装。[6]
蝉虾为典型的大陆架底栖生物,[4]栖息于深海区域,[3]栖息深度可达500米(1600英尺)。[4]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海域的硬质或软质底栖生境中。[7]它们是杂食动物,可以接受植物和动物等食物。[6]其食性广泛,主要摄食各种软体动物,如帽贝贻贝牡蛎,以及甲壳类动物多毛类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4]蝉虾的繁殖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繁殖季节,[7]根据蝉虾不同的物种,雌虾可以在其扩大的、羽毛状的游泳足上携带大约10万枚卵,卵从早期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需要14至30天——卵从鲜橙色变为深棕色,[6]在体内孵化,[4]然后被释放到海水中。[6]卵孵化后,新的一代开始它们的生命周期。[4]

演化历史

龙虾类在中生代(尤其三叠纪侏罗纪)的多样性远高于新生代和全新世。无螯下目(Achelata)出现于3.91–3.51亿年前,但直到二叠纪(约2.5亿年前)才分化出刺龙虾科(Palinuridae)和蝉虾科谱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