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无人机(Civi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是指从事除用于执行军事、警察和海关飞行任务外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也是指机上没有机载驾驶员,自备动力系统的航空器。可划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1][2]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磁力同步自动驾驶机等新兴科技的应用,使民用无人机得到发展。中国的民用无人机从2014年起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同时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多。2015年,在欧洲的民用无人机数量大约为9000架。2019年底,美国共170.5万架25kg以下级别的小型无人机,其中包括132万架航模无人机和38.5万架小型商用无人机。而中国,截至2020年末,其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52.36万架。[1]民用无人机主要有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等。[1][4] 世界各国普遍利用计算机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搭建民用无人机的管理系统。各个国家虽然在术语和一 些细节上的规定略有不同,但在系统基本架构和发展趋势上大体相同。2015年,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布了第一部关于无人机的管理条例《轻小型无人机运行规定》,开始尝试对民用无人机进行综合性管理。[1]2023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5]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6]2024年6月5日,大疆运载无人机在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侧完成了首次民用无人机高海拔运输测试,创造了民用无人机最高海拔运输记录。[7] 发展现状
民用无人机技术起源于军用无人机。无人机主要有固定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等。其中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应用广泛,其兼具了固定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的特点,对起降场地要求低,可以空中悬停,适用于大面积、长航时作业,可携带荷载作远距离探测,具有应用优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