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是衡量学校产出与投入对比关系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包含了数量化和社会化两个层次的含义。在数量化层次上,办学效益指的是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培养等量的人才而消耗更少的情况,表现为效益的提高。而在社会化层次上,办学效益强调的是学校产出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即人才培养及其他成果应当具有社会适应性[1]

基本内涵

“效益”这一词由“效”和“益”两字组成,“效”指效果、功用,“益”指利益、收益。根据《辞海》的解释,“效果”是指“由行为产生的有效的结果”,“功用”指事物的有效性,“利益”或“收益”指对人的益处。因此,效益可以理解为效果与利益的结合。在经济生活中,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占有与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产出与投入、成果与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学校办学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其中既有投入,也有产出。因此,学校办学效益可以定义为:学校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简单理解为学校的产出与投入、成果与资源消耗、所得与所费的比较。

主要内容

办学效益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数量对比关系、质量要求和社会适应性规定。学校办学只有在这三个方面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实现效益。如果学校在一定投入条件下产出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则数量越多,浪费越严重;如果质量很高,但适应性不强、产出数量不足,对社会同样是一种浪费;而如果适应性很强,但质量欠佳、产出数量不足,也难以体现学校办学的价值。因此,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数量的对比关系是办学效益产生的前提,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的基础,一定的社会适应性是效益的质的规定性,办学效益体现了数量、质量、适应性三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