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镓

第二代半导体材料
[shēn]化镓英语Gallium arsenide)[1]无机化合物[5]同时也是ⅢA族元素镓和VA族砷的金属间化合物,分子式为GaAs,相对分子质量为144.64,属于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2][3]砷化镓为具有金属绿蓝色光泽的深灰色晶体或灰色粉末,潮湿时具有大蒜味。[5]相对分子质量为144.64[2],室温下禁带宽度1.428 eV,质量密度5.307g/cm³。[4]砷化镓在室温下对氧与水汽稳定,温度在480℃以上时可释放出砷蒸气,能与强还原性酸反应生成砷化氢气体,不溶于盐酸,可溶于硝酸王水[2][3][7]在光学性质方面,砷化镓具有优异的半导体性质,它的禁带为直接型,室温禁带宽度1.424eV,电子迁移率8500cm2/Vs、空穴迁移率400cm2/Vs。[3]
砷化镓的制备主流技术为水平合成法(HB)、砷泡控制砷压注入合成法、直接高温高压合成法。[8][9]砷化镓作为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可以分为半绝缘和半导体两大类,其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和光电领域。半绝缘砷化镓材料主要制作场效应晶体管(MESFET)、高电子迁移率管(HEMT)和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结构的集成电路。半导体砷化镓材料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光通信有源器件(LD)、可见光激光器、近红外激光器、量子阱大功率激光器和高效太阳能电池[2]
呼吸道是砷化镓毒性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和增生性病变,并可能导致雌性大鼠出现浸润性鳞状细胞癌[7]当加热分解时,砷化镓会释放出剧毒的砷烟雾,人体吸入时会表现出腹泻、抽搐、昏迷、头痛、头晕咳嗽等中毒症状。但砷化镓的健康危害效应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其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参照砷及其无机化合物,将其归类于Ⅰ类致癌物;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将其归为A3类(确定动物致癌物)。[7][6]

发展历史

1952年,H·韦尔克(Welker)提出砷化镓(GaAs)有半导体性质,拉开了砷化镓作为半导体材料的序幕。[10]两年后,砷化镓被发现具有光生伏特效应,随后于1974年报道该材料薄膜电池效率的理论值可达到22%~25%。[11]1958年,江崎发明了隧道二极管 。1962年,第一个基于砷化镓为材料的半导体激光器被研制成功。次年,由于耿氏效应的发现,砷化镓的研究成为半导体研究领域的中心课题。在这两年中,以砷化镓单晶为材料的激光二极管耿氏二极管被先后制出,促进了材料的进一步发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