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体类要-抖音百科
《正体类要》是由明朝薛己撰写的医学著作,成书于1529年[1]。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含正体主治大法、仆伤之症治验、坠跌金伤治验和汤火所伤治验等内容,下卷收录了多种伤科疾病的方药。书中详细记载了19种内伤证治的大法以及65则治验医案,共计71首方剂。薛己在书中强调体表脏腑之间的关系,主张运用八纲辨证和气血辨证方法,重视脉理而非单纯的部位诊断。他提倡以内治法为主,反对过度依赖手法和外治法,同时强调平补的原则,反对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对于气和血的治疗,薛己认为应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的方法。他还特别指出脾胃和肝肾在伤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其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体类要》的现存版本包括《薛氏医案》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也有排印本问世[2]。 书籍介绍
世人常说,医学中有十三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专长,很少有人能够相互沟通。然而,各个学科的方论不断涌现,唯独正体科没有相关的书籍。这难道是因为接续恢复的功能在于手法,而忽略了脉理的重要性吗?历史上,因为骑马受伤,许多尚药无法治愈,只有来自苏州的徐通政镇侍药成功救治,从而获得了提升,甚至让子孙后代都得以凭借这一技艺在医坛立足。由此可见,正体科的研究并非小事。当身体受到外部伤害时,内部的气血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只依靠手法而不考虑脉理,如何能够判断虚实并实施补泻呢?司马迁曾说:“人们生病的原因很多,医生治病的方法却很少。”我认为问题在于不能将各种知识贯穿起来。秦越人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变化,成为不同的专科医生,这说明他的医术非常全面。立斋薛先生也是如此,他不仅擅长痈疽,还精通其他科目。他曾感到正体科的文献不足,便收集了自己的诊疗案例,编写成了《正体类要》。这本书详细分析了各种情况,处方和理论都不超出其他学科的范畴。因此,学者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是应该广泛学习。[3] 作者简介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486年至1558年间。薛己自幼继承家学,得到父亲薛铠的真传。他在年轻时就以外科闻名,后来精通多个医学领域,能够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正德年间,被选拔为御医,晋升为太医院判。嘉靖初年,担任太医院使,后因故辞官返乡。薛己针对当时的医疗风气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一些医生错误地将脾虚视为肾虚,滥用黄柏、知母等寒凉药物,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因此,他引用经典理论,致力于著述,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的临床实践中注重脾与肾、命的辩证,擅长使用温补药物,对后世医家的温养理虚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薛己的主要作品还包括《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