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季明

因反抗叛军安禄山而就义的唐朝官员
颜季明(?~756年),唐朝时期官员,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是恒州刺史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的十三侄。[1][3][4]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颜杲卿身为常山太守,颜季明随父坚守。他们筹备防御,通过传递信息、组织军民来抗敌。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军围困常山,城破。颜季明被俘,叛军挟其逼迫颜杲卿投降,颜杲卿坚决拒绝并大骂,颜季明遭斩首。颜杲卿城破后也拒不投降,被押解到洛阳后仍瞋目怒骂,最终被割舌而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季明被追赠赞善大夫。颜真卿得知兄长与侄子死讯后,派人前往河北寻找他们的尸骨,仅寻得部分遗骸,颜真卿悲愤交加,挥泪写就了《祭侄文稿》,以此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氏族人。[1][3][4]

正文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gǎo]卿为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太守,季明随之,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军围常山,俘虏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禄山,季明被斩,城破后,杲卿亦不降而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季明堂叔颜真卿,遣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首级而祭之,泣作《祭侄帖》,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字帖”,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