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1886-1976),原名璋,后以字行,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人(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他是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是河南省乡村教育的奠基者,曾先后两次执教于河南大学。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庄、拱北、工碧、公辟等笔名发表论著和进行革命活动。 人物生平
王拱璧幼读私塾。1907年赴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后转入中国体育专科学校就读,其间参加同盟会。
1910年奉命回豫谋划军事暴动。辛亥革命后,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文娱干事。
1912年受同学林伯襄之邀,参加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筹建工作,并讲授预校两个班每周30多个学时的体育、音乐课程。他自编音乐教材,选用《中华男儿》、《马赛革命》、《美哉中华》、《新少年》、《铁血长城》等歌曲,宣传爱国抗暴思想。其间参与革命团体壬子社,讨论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