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中国近体诗体裁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名称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不一,有人认为“截取律之半”以便配乐传唱。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1]
绝句起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2],在初唐时代,绝句的律化开始完成[3],此时五绝、七绝作品越来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时,七绝数量增加了数倍[4]。绝句分为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古体绝句是不严格遵守平仄诗韵等格律要求的绝句,近体绝句是指受格律限制的绝句[2]

体裁沿革

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乐府短章,其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六朝时期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
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但在较长的诗篇里,四句一绝的创作方法已自然形成。到晋宋以后,由于民间歌谣的影响,诗人喜欢模仿四句的民歌,就大量出现了五言四句的小诗。齐梁以后,四句一绝成为诗的规格,并给以“绝”的名称。在南朝时代,“断句”、“短句”与“绝(句)”都曾用以指代五言四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