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中国近体诗体裁之一
绝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诗,[6],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1]
绝句起源存在争议,一种学说认为绝句源于律诗,另一种认为绝句源自汉魏五七言短诗。[7]还有观点综合了两种意见,认为分古体绝句、近体绝句,前者早于律诗,后者后于律诗。[8]有专家指五言古绝至东晋独立成体。现代学者多认为七言绝句源于北朝乐府,但亦有西晋民谣说。[5]关于绝句称谓的起源,有人认为绝句之称产生于唐代,这种看法影响很大。还有观点则认为绝句的称谓来自宋梁时期。[5]
上古歌谣以短篇为主,秦汉之间的楚歌及民间歌谣,也是短篇为主,其结体多为二句、三句、四句。所谓魏晋古绝,其实是众多短篇歌谣的一种形式。早期四句体在汉魏时期并不流行。[3]汉魏时绝句尚少,主要学谣谚的比兴手法。东晋文人已开始用问句收尾,既能结篇又留有不绝之意的句式,为后人最乐于使用。[5]宋齐时出现的绝句因多效清商乐府,自身具有乐府句意断续无迹的特性,不必刻意谋求篇意的完整,从此确立了绝句最基本的表现方式,通过句式、词汇、意蕴等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求篇意完整而有远韵。[5]唐代绝句之作,初唐以五绝为主。由盛唐至中晚唐,七绝数量猛增,成为绝句的主要形式。唐代开创了由绝句组成的各种类型的组诗,数量上可以由多首组成,这是唐代诗人的一个独创,并为以后的诗人所沿用和发展。而且唐代绝句的题材十分广泛,并不拘于一律。宋代绝句变化于唐而别开生面,另有拓展。明代不少诗人在绝句艺术上入于唐诗而出于唐诗,学唐而不露痕迹。清代绝句的特点是鲜明的民族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山水诗又有开拓,形成特有的时代与地域特色。[2]
绝句是传统汉语诗歌最短小的样式。[9]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每句5个字,全诗4句,共20个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每句7个字,全诗4句,共28个字[4](另有六言绝句,极少)[10][11]。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1]从时间上区分,有古体绝句和近体绝句两种。唐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称“古风”。故绝句一般指近体绝句。[8]从体制上分,绝句分为律绝、古绝和齐梁调三类。[5]绝句兼有古体诗的自由与律诗的严整和谐,内容必须精心提炼,委曲含蓄,言短意长,而且要构思精巧,富于音乐性。[2]在绝句发展同时,绝句的内容也有扩展,出现了论诗绝句和论词绝句两种新形式。[12][13]
绝句是最宜于歌唱的,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真正代表唐代近体诗的是绝句,而并非律诗。[14]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曾被人誉为“百代不易之体”。[15]它灵活轻便,适宜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为诗人普遍采用,其创作的繁荣程度超过其他各诗体。[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