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路支人是跨境民族,大约有600多万俾路支人居住在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的交界处。[1]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人约400多万,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的西南部。[4]伊朗境内约有140万俾路支人,[2]他们主要分布于伊朗东南部边境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1]阿富汗南部约有60万俾路支人。[5]主要语言是俾路支语。[2] 伊朗学者基于“民族—国家一致性”原则,认为俾路支人与波斯人同属于雅利安人。但经典歌谣《达普塔·沙伊尔》(DaptarSha’ir)中却提到,俾路支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叔哈姆扎(MirHamza)的后裔,系阿拉伯人。[2]公元15世纪末,俾路支首领米尔·查卡尔·汗·林德第一次建立俾路支政权,由部落联盟组成,奠定了今天“大俾路支斯坦”的基本疆域。[6]1758年拉卡特国王纳塞尔汗,通过军事力量兼并其他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6]1839年10月俾路支地区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控制。[6]1893年划定的“杜兰线”将东俾路支地区归给英属印度和阿富汗,又通过1896年划定的“戈德斯密德线”把西俾路支地区划给波斯。[6]1947年英国殖民者决定将俾路支并入巴基斯坦。[4] 俾路支人每个部落都有白己独特的服装,其区别在于包头布的缠法和衣服上的装饰不同。[7]俾路支人有咏唱“诗尔”的传统,“诗尔”是一种叙事歌,其内容包括历史故事、有关穆斯林英雄进行圣战的故事和爱情故事。[8]俾路支人有一种独特而有益的风俗,叫做“哈尔”。不论何时何地,一个俾路支旅客遇到另一个人,就要把最新的消息告诉他。[7]俾路支人款待贵客最好的佳肴是一种烤肉,被称作“萨其”。[7]
巴基斯坦的俾路支部落世俗色彩重,社会形态酷似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9]仍有“俾路支解放军”等已经被国际社会定义为恐怖组织的分裂组织在活动。[5]伊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有相对较好的公共服务、卫生医疗条件、电力、供水和交通网络,但该地区仍是伊朗国内最不发达和最贫穷的省份。约76%的俾路支人处在贫困线以下。[2] 族名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