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动物

中生动物
中生动物(Mesozoa)动物界中的1门。构造十分简单的小型多细胞动物。中生动物仅具一层表皮细胞和若干轴细胞。营寄生生活,寄生于扁虫纽虫多毛类双壳类蛇尾类及其他动物体内。仅中生动物一门。 1839年,克罗思在头足类的肾脏里发现了双胚动物,1877年,E.van贝内登对这类动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它们是介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中间类型,因而名为中生动物。

外形特征

中生动物门(Mesozoa)所有种类的通称,为一类介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的微小多细胞动物,似为两者之间「遗失的一环」。形小,长不足1毫米至数毫米。蠕虫状,寄生于浅海海底无脊椎动物体内。1876年中生动物一词创立,原指寄生于头足类肾腔中的二胚虫纲(Dicyemida)。无各自分离的器官系统,虽其生理功能均在细胞水平进行,但不是群体的原生动物。其体内细胞数目及排列方式相对恒定。
体中央有一细长的生殖细胞(轴细胞),围以一层具纤毛的体细胞,生活环分两个繁殖相,线形体似蠕虫,体前端的体细胞组成头状,用以固着于宿主肾组织上。轴细胞内尚含生殖细胞(称为非配子),由此产生蠕虫形似成体的幼体,幼体留在宿主体内。后个体转变为菱形体,部分轴母细胞形成微小的雌雄同体的滴虫形幼体原体,仍留在菱形体的轴细胞内,又产生精子及卵。合子发育成具纤毛的滴虫形幼体(游动幼体),离开亲体及宿主进入水中,以后的发育情况不详。二胚虫常感染底柄的头足类整个种群
直游虫纲(Orthonectida)寄生于蚊尾、涡虫线虫多毛类腹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孵育囊内,为多核的阿米巴团块(变形体),体内有无性生殖的细胞(称为非配子),可生成雌雄异体的成体,离宿主入海水中。合子在母体内发育为具纤毛的幼体,幼体感染新宿主并形成变形体。直游虫只感染一个地区一定比率的宿主动物。1969年研究直游虫后发现其构造较前认为的复杂。除生殖细胞外,有特化的内收缩细胞及支持细胞。二胚虫与直游虫似无亲缘关系,不可归入一门(中生动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