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吠舍-抖音百科
吠舍(Vaishya)在印度教四种种姓系统中,排在第三位,传统上被描述为平民。传说中,吠舍源自创造神(Prajapati)的大腿,代表了南方。[1][2]《摩奴法典》规定吠舍职业是经商、畜牧、耕耘,应照料家畜,布施,学习经典,放贷,耕田。[3]他们主要控制商业和农业,没有政治特权,属于低种姓,再生种姓。[4][5]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雅利安游牧民族的信仰逐渐演化形成了吠陀教。吠陀教的特点之一是主张社会分阶层,也就是种姓分立,把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吠舍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三等级。[6]种姓制度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区分社会分工,而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具体的限制。到了公元前4世纪以后,不同种姓间社会地位的差距扩大。[7]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在吠舍和首陀罗这样的低级种姓中出现了“迦提”团体。[7]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曾对印度人口做过调查统计,发现全印有多达3500个种姓。[8]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立法废除种姓制度。[8]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9] 吠舍主要是雅利安人,分布于印度,[10][1]具有血缘传承,职业世袭及内婚制等鲜明特征,[4]吠舍在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工匠提供技术教育,[5]其负有缴纳租税和服徭役的义务,[11][12]通过祭祀、赠送礼物、通过农业提供食物以及通过税收提供金钱来支持刹帝利和婆罗门,[5]但他们作为低种姓的人即便遭到犯罪行为的侵害,也经常被警方置之不理,还经常被政治利用。[13]吠舍在历史上被认为支持佛教和耆那教的改革主义宗教信仰的兴起。[1] 历史沿革
种姓制度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