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battery),[1]是将化学能、光能、热能、核能等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池由电极、电解质、隔离层和容器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电池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入正极,在电池内部的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分别向两极做定向移动,形成电流。[3] 1800年左右,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利用不同金属与电解液接触所构成的伏打电堆,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电池。1859年,法国的加斯东·普朗特首次发明铅蓄电池,铅蓄电池是现代汽车电池的前身。[1]1887年,英国人赫勒森(Wilhelm Hellesen)发明了最早的干电池。[4]1990年,日本取得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成功。[3] 按工作性质和储存方式分类,电池分为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储备电池、燃料电池、光伏电池。各种电池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现代设备中,如电筒、收音机、电子血压计、电动玩具、医疗器械和电脑等。[2]
发展历史
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被公认为研制出第一块可操作电池的人。1790年,伏特在其同胞 路易吉·伽尔瓦尼早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电化学现象的实验。到1800年左右,他制造出了简易电池,后来被称为"伏打桩"。这种装置由交替排列的锌盘和银盘组成,中间用浸泡在氢氧化钠或盐水溶液中的纸或布隔开。约1834年,迈克尔·法拉第利用伏打桩进行实验最终得出了电化学定量定律,定律确定了电极材料的数量与所需电量之间的确切关系,是现代电池技术的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