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课程
运动解剖学(Exercise Anatomy)[1]是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人体机械运动原理及其与体育运动技术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高校体育专业必修的主干学科之一。[2][3]
运动解剖学来源于解剖学和力学,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部分学者继承先辈基础,重点研究人体肌肉结构,在此过程中运用力学原理,阐述了人体重心与平衡关系,分析人在站立以及行走过程中肢体动作的协调情况,让停顿了千年的解剖学得以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在该门课程不断发展过程中,部分科学家提出将数学公式应用于肌肉运动,对于肌肉的发力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及分析,通过研究及分析确定人体总重心位置。在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从机构性能角度,对于人体的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要遵循力学规律。同时达·芬奇也对于肌肉的附着点进行较为详尽研究,绘制许多解剖学简略图谱,达·芬奇也成为人体运动学说的创始人。17世纪,运动解剖学被创建。[4]

研究内容

运动解剖学是运动形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重点研究运动器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具体研究课题有:关节运动幅度与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时肌肉内血管形态的变化、运动对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运动终极形态的变化以及旋转运动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
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基础或/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血管、肝脏、肾脏、肺、大脑、脊髓和内分泌及感觉器官等的形态学基础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超微结构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