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

河南省安阳市辖区
殷都区是中国河南安阳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安阳市市区西北部。该区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也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地。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洹河贯穿东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区。该区属于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截至2025年3月,殷都区总面积约6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2.4万。辖10个乡镇、9个街道办事处、300个行政村、50个社区,拥有1个省级开发区(安阳殷都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2个市级专业园区(安阳新型化工产业园区殷都片区、安阳市合金新材料产业园区殷都片区),[1]区政府驻殷都区钢花路和殷三路交叉口东南角。[4]2024年,殷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09亿元,同比增长1.0%。[2]该区出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后岗三层文化叠压等重要文物。历史上,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挂帅、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曹操屯粮于柴库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发生在这里。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该区是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内地为[bèi][yōng]、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年),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
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安阳均为属地。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