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又称“莲宗”。[3]莲宗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佛教史上有所谓净土七祖、九祖之说,并非根据师徒相承、衣钵相传的原则,而是后人将历史上倡导净土信仰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编排而成。[4]其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5]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他于庐山东林寺建莲社,共期往 生西方。此后,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正式创立净土宗。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8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12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传净土念佛法门,创立日本净土宗。其弟子亲鸾又开创净土真宗。[3][5]净土宗由于修行方法筒便,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入宋以后,法相、三论、华严诸宗受“会昌法难”的影响,纷纷衰竭,唯有不立文字的禅宗与简单易行的净土宗如日中天,遍地开花,禅、净相融而成了中国佛教的主流。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然至清末民国初年,教内经籍研究荒芜,用功办道者更是凤毛麟角,戒律道风荡然无存,一时佛教界混乱不堪,念佛法门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至印光大师应世,树立宗风,才使净土宗得以重兴。清代居士以彭绍升和杨文会为最著名者。二人发挥净土教义,推动近代净土之倡盛。[6] 净土宗所依经典是“三经一论”和弥勒六部经。该宗主要代表作是《略伦安乐净土义》《往生论注》《净土论》等。该宗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又提出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3]净土信仰促进佛教真正实现中国化,促进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自五代宋以后,中国佛教内禅净、教净、律净合流,同归净土的发展趋势明显,并一直延续至今。净土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影响,强化了中国人“孝”的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7][8] 命名
莲宗,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白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所以称“莲宗”;又因为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所以称为“净土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