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运动会

聋人运动会
聋人运动会,是与健全人运动会非常接近综合性赛事,仅项目设置上少于健全人比赛。参赛的选手中除听力障碍者以外,也包括语言残疾的人,因为听力残疾的人必然语言也有障碍。由于听力障碍者不影响他们在陌生环境的独立能力,聋人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健全人的比赛项目,他们大多能参加,有区别的是,所有项目裁判都需要通过视觉信号来提示选手,比如在起跑时不用发令枪,而是用旗子来指挥。

基本简介

发展历史

专为聋人设立的体育俱乐部在1888年的柏林就已经出现了。聋人体育的世界性组织——国际聋人体育联合会(法文Comité International des Sports des Sourds,法文简称CISS)——成立于1922年。但是,聋人体育运动一直与其他类别的残疾人保持距离。直到今天,聋人们仍然单独举办他们自己的世界性运动会——无声运动会。
世界聋人运动会(Deaf World Games)是聋人奥林匹克运动会(Deaflympics)的前身。自1924年首次组织聋人运动会至今,它已有80多年的历史。第1届世界聋人运动会于192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为全球最早举办的残疾人类运动会。当时仅有来自欧洲各地的9国145人参赛,随后,参赛的国家和人数不断增加,到了2005年澳大利亚墨尔本第20届时,已达到97国3660人参赛,竞技水准也不断提升。世界聋人运动会自1924年创始之后,一直只有每4年举行一次的夏季运动会。到了1949年增加了冬季聋奥会,第1届冬季运动会终于在奥地利举行,当时共有5国33人参赛。2001年5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有鉴于在国际聋人体育联合会(CISS)主导之下的世界聋人运动会办得极具规模且具有聋人文化的特色,决议同意更名为聋人奥林匹克运动会(Deaflympics),并于2001年7月意大利罗马第19届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