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帛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妇女的服饰
披帛,又称为霞披、霞帔、画帛等,一种用纱罗制成被裁成长条的帛巾,是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妇女的服饰。[1][2][4]
披帛的历史较久远,有学者认为是从西亚流传到中国,但无定论。中国披帛可能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帔,隋唐时期窄而长的帔演变成了披帛,并广泛流行[1][4];宋代时成为了一种命妇[a]礼服,并随品级高低的不同而有不同装饰。明代时,宫廷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披挂披帛,并且规定披帛的颜色要与礼服的颜色相配;清代,披帛改制为背心式服装,是汉人命妇所穿的;民国时,中国部分地区仍盛行女子结婚时穿披帛,而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旗袍装和西式婚纱所取代。[1]披帛多由纱罗制成,被裁成长条状,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上面印有团花、云纹、方胜、连珠等图纹,有红、黄、蓝、紫、深褐、白等多种颜色,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2][5][6]
初唐时披帛有御寒和装饰两种用途,披帛较厚且短,盛唐后披帛渐为细长,装饰性大于实用性。[3]披帛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礼德、祥乐、祈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现如今在一些传统习俗及婚礼中依然能看到披帛的影子,这不仅反映了披帛独特的魅力,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7]

历史沿革

起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