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石

管状或棍状的岩石
雷击石(英文名称:fulgurite)[3],又称闪电熔岩,是靠近地面的闪电击中山顶、沙漠、湖畔、河畔,瞬间以极高温将松散的沙粒熔化、胶结为炉渣状的岩石,常为杂乱排列的管状、棍状、树枝状集合体。管长一般不超过50厘米,管径小于5厘米。[1]
雷击石的出现为人类探索自然界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标本,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4]

成因

雷击石是瞬间高温对击中部位如泥土或沙等物体后,有序熔化、气化、又遇暴雨瞬时冷却产生的。发生雷雨天气时,云层携带的电荷与地面电荷相遇,即可能形成“落地雷”;当“落地雷”击中沙丘或砂岩露头,瞬间产生数千度的高温,将其中的相对良导体石英等进行有序的熔化、气化,有的被熔蚀,雨水又对其进行快速淬火冷却,从而形成玻璃质与新生矿物的混合体,这种混合岩石体就是闪电熔岩。闪电熔岩之所以非常罕见,比陨石还少见,是因为其产生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除“落地雷”外,还须有合适成分的土壤。一般说来,土壤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要在50%以上,氧化铝的含量要在20%左右才行,此外还要有湿润的环境,当砂岩被熔化后,雨水、雪水等可起到淬火和瞬间冷却的作用,否则闪电很可能会气化。[5]

形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