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3年成立的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上海浦东境内,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包括陆家嘴、保税区、金桥、张江和世博地区等五大片区和临港新片区[2][4][1]
为了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5]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2]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6]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成立。[7][8]2021年4月15日上午,上海外高桥港综合保税区颁证揭牌。[9]2023年9月,一台用于工程机械的进口再制造发动机运抵上海自贸试验区。这也标志着全国首单“重点行业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顺利落地。[10]
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累计实到外资749.94亿美元。[11]

历史沿革

1990年4月18日,中国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浦东新区开始成为连接国际商贸的关键节点。1992年,伊藤忠商事领到外高桥保税区首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所设立的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上海浦东。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并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