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修(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4日),[2][3]字范孙,号梦扶,祖籍浙江,后居天津,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等人合称为津门四大书家,也被后人誉为“南开校父”,[4]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1]
严范孙幼年饱读经籍,且对算学和英语兴趣浓厚,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锐意改革,颇具政声。1898年4月,严修辞职回到天津并认识了张伯苓。[2]1904年,严范孙重返政坛,先后充任直隶学校司督办和学部侍郎等职。[4]同年,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其教育发展情况,回国后,他们创办了一所比较完备的中学,名为“私立中学堂”,招收学生77名,1904年10月17日开学上课。[2]1907年,严、张二人在邑绅郑菊如捐献的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上盖起校舍。因为这个地方叫“南开”,所以校名改为“南开中学堂”,[2][5]严范孙任校董,张伯苓任校长,1912年校名改称“南开中学”。[6]1919年,南开中学升格为大学。[7]1929年3月14日,严范孙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3] 他致力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主张育才救国,兴学图强。他和张伯苓先后创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完备的学校体系,[2]对天津乃至直隶地区的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4]被誉为“经师兼为人师”“二百年无此文宗”。[2] 人物生平
严范孙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清翰林院任职。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但他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吏,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