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会师

发生在1936年的历史事件
会宁会师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会宁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天开始的战略大转移,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结束,为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1][2]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红军会师地点时,认为会宁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之地,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放在会宁为好”。毛泽东听后十分兴奋:“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10月的西北,秋高气爽,古老的会宁城红旗飘扬。红一、红四方面军两军战友含着激动的泪水,抛下肩上的背包,紧紧拥抱在一起。尽管此时红二方面军仍在长征的路上,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大势已成。[2]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任弼时、贺龙等人的率领下,到达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3][2]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万里长征宣告胜利结束。[1][2]

会师概况

会师简介

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等人则主张,立即北上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共同打击敌人。这一主张获得多数支持并形成决议。然而张国焘于9月20日赶到前线,情绪激动,示以眼泪,使得前线指挥员重新调整部署,准备西进。对此中央多次复电不同意,加之西进先头部队了解到,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张国焘没有办法,被迫下令北上会合中央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