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福煦

法国军事家
斐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0月2日-1929年3月20日),法国元帅、军事家,一战时期协约国军队总司令。他生于上比利牛斯省塔布。1873年从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毕业后进入炮兵学校,1887年于军事学院毕业。此后,他先后在第16军参谋部、总参谋部、第13炮兵团任职。[1]
1896至1900年期间,福煦担任军事学院教授,负责讲授军事历史、战略战术相关课程。他推崇攻势作战与心理战,并着重指出正确判断敌情、集中优势兵力、严明纪律以及提高士气对于获取胜利的关键意义。1908年起,福煦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同时在总参谋部兼任职务。1911年,他出任第13师师长,次年担任第8军军长,1913年任第20军军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率领部队参与法国边境之战。1914年9月,福煦担任第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0月,出任法军副总司令兼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与指挥“奔向大海”行动、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和第一次佛兰德战役。1916年,因英法联军在索姆河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福煦被解除职务,调任协约国军事研究中心主任。1917年5月,他出任法军总参谋长。1918年2月,担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执委会主席,负责协调西线协约国军队的作战行动。同年4月,出任协约国军队总司令,指挥英、法、美、比军队成功挫败德军于当年春夏发动的五次进攻。7月,他指挥军队对德军发动总攻,收复法国比利时的大片领土,最终迫使德国于11月11日投降。同年8月,福煦晋升为法国元帅,并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2]
1919年,福煦获得英国元帅称号,1923年获波兰元帅称号。1929年3月20日,福煦在巴黎逝世。他强调进攻原则和歼灭战思想,认为精神因素在战争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其著有《战争原则》等军事著作。[3]

人物生平

早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