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玛古猿-抖音百科
拉玛古猿是生存于距今700万~1400万年以前的古猿。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生刘易斯(G?E?Lewis)发现于印巴接壤的西瓦立克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地层中,1934年将带牙齿的上颌骨碎块命名为短吻拉玛古猿(Ramapithecus brevirostris),带牙齿的下颌骨命名为布拉玛猿(Bramapithecus),并认为它们应属人科,为现代人的远祖。[1][2] 形态特征
拉玛古猿的属型种为旁遮普拉玛古猿(R?punjabicus)。拉玛古猿面部较短、下颌短小,突颌不明显;门齿、犬齿和前臼齿较小,拉玛古猿无齿隙,整个齿弓两侧向后张开,似抛物线状;牙齿咬合面皱纹简单,第三臼齿小于第一、二臼齿,门齿向前的倾斜度中等,两足行走。估计身高约1米稍多,体重约20千克,脑量可能在300毫升左右。根据伴生动物群及其牙齿特征,它们是热带茂密森林边缘空地的素食者。由于目前发现的伴生动物化石材料少。以上推测尚待更多的材料证明。 腊玛古猿的形态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古猿类来是较纤细的,而且具有较多的似人的性质。它们的头骨没有矢状脊或很弱;左右颞[niè]脊不太突起,在颅顶中部并不汇合;两侧的眶上脊弱而且分离;眶间隔很宽;整个面部显得较短;上颌齿弓呈近“V”字形。下颌骨比较浅;下颌齿弓呈各种“V”字形的变体,上内侧门齿的唇舌径特别大,上外侧门齿特别小,在尺寸上几乎只有内侧门齿的一半;下内、外侧门齿的大小几乎相等;上、下犬齿都比较小;下第三前臼齿已分化出双齿尖;下第三臼齿常带有两个附尖,即下后附尖和第六齿尖;臼齿的咬合面釉质较厚,有较复杂的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