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耕

春秋末期鲁国学者
冉耕(约公元前544-前439年),冉氏,名耕,字伯牛,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比孔子小七岁。[1]
冉耕是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位列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名列“孔门十哲”。冉耕曾任中都宰,勤政爱民,深得民心。其后患恶疾,不幸早逝,孔子亲往探望,深为叹惜。孟子的弟子公孙丑认为冉耕的学养德行大致接近孔子,只是没有孔子那样博大精深。《论语》中提及冉耕二次。《白虎通义·奉命》《论衡·命义》等评他为人端庄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冉耕去世后,后世追封其为郓侯、东平郡公、郓国公等。明嘉靖九年(1530年),确定称号“先贤冉子”,从祀孔庙[1]

个人简介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2][3]
冉耕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