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huáng](Don Juan[1])是西班牙传说中的风流人物,后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角色。最初出现在17世纪的西班牙文学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男子,以其风流倜傥、善于言辞和不断追求女性而闻名。唐璜的主要形象特点是他的魅力、机智以及对爱情的永不满足。[9][1][10][11] 1616年,西班牙剧作家蒂尔索首次将口头文学和拉丁语故事中的唐璜传说引入文学文本,同时也首次将文学文本中的唐璜引入意大利,其剧名为《塞尔维亚的浪子,或石像的宾客》。在这部作品中,唐·璜是一个既勇敢又放荡的贵族,他引诱妇女,最后因侮辱一位骑士的父亲而受到诅咒。蒂尔索通过唐·璜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道德教训,即无论多么放荡的人最终都将面临正义的惩罚。[10]
意大利剧作家如希科尼尼(Scognamiglio)将唐·璜描绘成一个更加滑稽的角色,这使得唐·璜的形象在喜剧舞台上得以普及,在改编中强调了唐·璜行为的荒谬性和讽刺意味。1665年,在莫里哀的散文剧《唐·璜》中,唐·璜被描绘成一个无情的诱惑者,最终因自己的恶行受到惩罚,剧中充满了社会讽刺和道德批判。1819年-1824年,英国诗人拜伦(Lord Byron)在其长篇叙事诗《唐·璜》中重新诠释了这个角色,拜伦的唐·璜是一个更具有同情心和复杂性的角色,他并非典型的恶棍。拜伦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当时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的讽刺,唐·璜成为了讽刺的对象和工具。1787年,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与意大利剧作家洛伦佐·达·蓬特合作创作的歌剧《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将唐·璜的故事搬上了歌剧舞台,唐·璜在歌剧中被描绘成一个既迷人又邪恶的角色。[10][12][13][14][15][2][5]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唐璜主义》中,从荒诞视角赞颂了唐 璜以爱为驱动力的人生哲学,所要表达的观念是,爱情生活是人类最健康的肉体和精神生活之一。[16]美国文学评论家伊恩·瓦特在其著作中指出,唐璜诞生于反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但他们仍然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推崇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和人性至上。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认为唐璜的欲望是对欲望本身的渴望和对语言的运用,唐璜通过言语产生的愉悦来延长欲望,利用语言的表演功能而非简单的信息传达或承诺来引诱女性。[10] 唐·璜是与哈姆莱特、浮士德和堂吉诃德并列的西方文学中的“四大不朽人物”之一,是西方文学史中的“常青树”,在文学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重要的作家都曾发掘改编或再次创作过唐·璜题材的作品,这使得唐·璜形成了西方文学中一个较为丰富的文学形象群。[2]唐·璜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但却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迄今为止已有1000多部表现唐璜主题的作品,以及4000多种相关的著作,形成唐璜族谱,成为了“唐璜学”。[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