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学又称为伊洛之学、河洛之学、中州正学,[1]宋代理学“濂洛关闽”四个主要学派之一,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因二程是洛阳人,又在洛阳讲学,故学派被称为洛学。[3]洛学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范畴,[12][2]主要思想有天理论、泛神论、格物致知论、人性论、理欲观、圣人观等,[13]代表人物有二程、[4]杨时[5]、谢良佐[6]、游酢[7]、吕大临[8]等,代表著作有《二程集》[9]《伊洛渊源录》[10]《洛学编》[11]等。 北宋建立后,因为中央集权制度,不抑土地兼并等政策,导致阶级矛盾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寻求一套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思想体系,来巩固稳定政权。而此时的儒家,因为佛教道教的势力冲击,已经逐渐没落,一大批儒家士大夫为了改变儒学疏于哲理的缺点,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家学派,洛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洛学创立后,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卷入“洛蜀党争”,一度被禁。[14][3]南宋时期,二程弟子在中国各地传播洛学,洛学演变出了道南学派、涪陵学派、湖湘学派、永嘉学派、吴学派、闽学派等,这些学派由于受程颢和程颐思想学说异同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事功之学三大学派。[15][16]元、明时期,洛学稍有发展,及至清朝时期洛学有所复兴,在发展的同时,还涌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清末民初,洛学受到了“西学”“新学”的冲击,一些学者将洛学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17][18] 洛学认证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强调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为维护君主政治提供了精致而又高明的理论依据,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巨大。[19]不仅如此,洛学还走出国门,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民族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0]学者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认为,程颢和程颐开创的“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从一个历史时代的主要思潮的特征来看,洛学才是理学的典型形态。[21] 诞生背景
经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