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1]
大连化物所的前身是日本侵华期间于1907年建立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中央试验所”。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中长铁路局接管,改名为“中长铁路大连科学研究所”。1949年3月移交给大连大学,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50年9月改属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1952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1954年6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1年12月,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68年1月划归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名为国防科委1616所。1970年回归中国科学院,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 截至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设有5个所区,内设学术机构、研究系统、职能部门;研究系统由21个所级研究室(部)和1个研究平台组成,其中包括7个国家级平台和5个院级实验室。[6][7]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1] 截至2023年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编职工1188人,包括正高级295人,副高级568人,中级252人,初级9人,博士后305人;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8]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设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