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述诗

中国作曲家
阎述诗(1905年3月28日[a]-1963年11月23日),[2]名绍[][1]字述诗,[5]出生在中国辽宁沈阳市,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中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6][2][3]
阎述诗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便喜爱音乐。[2]1923年,阎述诗随父亲到北平汇文中学(今北京汇文中学)读书。[7][8][9]同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四声部合唱曲《阴》。[10][8]1925年暑期,阎述诗返回沈阳,[1]并组成了音乐团体“谐和歌咏团”(后易名“谐和音乐团”)。[7][5]同年,阎述诗考入燕京大学[2][7]在大学期间,借助风琴写成了《阳》《悲》《水滨》等第一批合唱曲。[2][7][11]1926年,阎述诗念完大一课程后,中止学业,[2][10]从北京返回沈阳教书,[3]并开始音乐创作[12]1927年,阎述诗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歌舞剧《高山流水》,[7][12]同时,还编印了音乐刊物《遏云》。[3]1928年,阎述诗为了筹集捐款,专门创作了三幕歌舞剧《梦里桃源》,[12][3]同年4月,阎述诗又创办了音乐周刊《白雪》[b],共出三十期。[3][11]次年,《梦里桃源》又一次在沈阳青年会公演,演出引起空前轰动。[12][3]
1929年春,阎述诗带领谐和音乐团举办第五次国际音乐联欢会,[11][3]同时,谐和音乐团的节目被沈阳广播电台转到北平广播电台播放。[3][7][12]1934年秋,阎述诗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不顾生命危险,写下抗日题材的歌舞剧《风雨之夜》。[3][12]1935年,阎述诗被聘入东北大学,并为光未然新作——独幕剧《阿银姑娘》和序歌《五月的鲜花》谱曲。[2]1938年,阎述诗在北平育英中学教授英文版的范氏大代数课。[1]后来阎述诗为了生计,开了“海鸥照相馆”,从事摄影工作,[8][15]便从此永远地放弃了音乐的创作。[16]1952年,阎述诗关闭了照相馆,受聘于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数学教师。执教期间,曾两度被抽调到北京广播函授学校。[3]1963年11月23日,阎述诗因病逝世,享年58岁。[12][10]
阎述诗音乐风格表现在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和通俗易记。[17]阎述诗的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在20世纪20年代刚刚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确立其主导地位,这对奠定合唱艺术的基础,拓展合唱表现领域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