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斗

中国古代称量粮食的量器
米斗是称量粮食的量器(一斗米重约6.25千克),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备的用具。[1]米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2]但先秦时期因没有统一度量标准,米斗的大小容积因地域不同也有区别。直到秦代统一度量衡,汉代又进一步制度化,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的标准才被固定下来。[1][2]
米斗多为方体,有正方及口大底小两种造型,米斗的中间设有一根横杠,与口齐平。这种设计既便于提携,又可在称量时,用尺子将堆高的粮食刮平,保持计量准确。[3]为使坚固耐用,米斗多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制作米斗的木料品种很多,有楠木、樟木、榆木榉木之类的杂木,亦有金丝楠鸡翅木、钱梨之类的硬木。以精密的榫卯互嵌结合,交接处严丝合缝,能适应冷热干湿及重量的变化,不涨不裂,坚实耐用。[1][4]
除了用于称量粮食,米斗还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一些地方的结婚仪式上,米斗仍是不可缺少的一件祥符。[1][4]米斗有着吉祥的寓意,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是丰饶富足的象征,如今也成为了一种颇具寓意的藏品。[1]

历史沿革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古代具有交易量大、流通面广、收支频繁等特点,如交租、纳税、买卖、易物、支付报酬,大都是以粮食作为折算。米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上写道:“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