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尔夫冈·泡利-抖音百科
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8年12月15日卒于瑞士苏黎世)[1], 理论物理学家,其主要从事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和基本粒子理论方面的研究[5],是量子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 沃尔夫冈在维也纳上中学时,开始深入研究数学和物理;1918年中学毕业之后,进入了慕尼黑大学就读于物理学系,在校期间写了两篇关于相对论的文章。[1][2]1921年,沃尔夫冈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哥廷根大学担任马克斯·伯恩的助手,同年,他也在汉堡大学担任威廉·伦茨的助手。1924年,沃尔夫冈回到汉堡担任讲师,他参与了量子力学的创造;1928年,在苏黎世的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获得了教授职位,他终生保持着这一职位;[1]1935~1936年,沃尔夫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客座教授;由于二战,沃尔夫冈移居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和普渡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1945年,因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1946年,加入美国国籍[6],同年返回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教授。1949年,沃尔夫冈被授予瑞士公民身份;1958年12月,在苏黎世的医院去世。[4] 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和化学的基础。[7]沃尔夫冈是美国科学发展协会的创始人之一,[6]曾被尼尔斯·玻尓[ěr]誉为“理论物理学界的良知”。[3] 人物生平
1900年4月25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位医学博士的家庭里,从童年时代就受到科学的熏陶,在中学时就自修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