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家庄-抖音百科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村庄由来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yuè]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zhòu]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chī]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明代中期,因该村蒲姓居多,以姓氏命名为蒲家庄,名称沿用至今,现蒲家庄蒲姓仍占多数。这里交通便利,街道曲折,农舍错落有致。主要街道东西南北均有通道,现主街为东、西街。村原有“围墙”,建有四门。东门曰“仙乡”,西门曰“平康”,北门曰“景徵”,南门曰“葵阳”。进入蒲松龄故居,西门处是最大的一条通道,也是中外游客必经之地。随着蒲文化的开发,西门以西南北方向已新建起了气势恢宏的“聊斋文化城”,向东去聊斋园,修有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东门“仙乡”处建有庞大的停车场和依次兴建的店铺。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文房四宝琳琅满目,为更多的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原村四面“围墙”皆存,四门齐全,随着年轮的更替,岁月风剥雨蚀的摧残,村舍的扩展,除西门、北门、东门保存较好并进行过大的修葺[qì]外,南门因修建广场和道路,于2002年被拆毁,实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