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殿

壶公山中现存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凌云殿,位于福建省莆田壶公山南面的山腰上,面积3468平方米,是壶公山中现存的纪念性建筑之一,也是莆田的道教圣地。[1][4][2]
凌云殿在唐代时由妙应禅师创建,初名“灵云岩精舍”。明嘉靖年间,兵部侍郎郑岳舍守墓茅舍募资重建,并于嘉靖六年(1527)上表朝廷,赐匾“凌云灵霄殿”,简称为凌云殿。1912年6月,黄濂以“凌云刮斗”为信号,在壶凌云殿揭竿起义,但最终起义失败,导致凌云殿镇殿之宝“花斗”失踪。20世纪九十年代,凌云殿祠堂中还供奉着郑岳的画像和一些名人的题字石刻。[3]
凌云殿主殿为重檐歇山造,一排共五座殿宇,殿后为兜率天宫,再后为大雄宝殿殿前开三门,亭外为大石埕,西边为戏台,东边为山门,整个建筑群依山而造。[2][5]

历史沿革

凌云殿是莆田境内主祀玉皇大帝最主要的宫殿,唐代时由妙应禅师创建,初名为“灵云岩精舍”。明嘉靖年间,郑岳[a]升任江西按察使时不畏权势,揭发宁王阴谋造反劣迹,遭诬陷入狱。宁王武装叛乱失败后,郑岳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再度巡抚江西。由于他处理宁王叛乱平定后的善后事宜有功,并向皇帝“四上疏,皆切时政”。嘉靖皇帝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并把外国进贡的花觚(俗称花斗)赐予他。他就把御赐的“凌云灵霄殿”匾额和花觚一并送到凌云殿,御赐花觚便成为凌云殿镇殿之宝。乡人为了纪念郑岳的功绩,在凌云殿右侧修建了郑岳祠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