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房街-抖音百科
历史沿革
炮房街名字乍听上去便觉得很火爆。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相传明代炮房街上多开有纸炮作坊,街道便因此得名。不过,炮房街的“火爆”已经是过去的事儿,如今那里虽地处闹市,却略显僻静,以居民区为主,对比昔日,倒有些名不副实了。 追溯炮房街的“火爆”历史,事实上不仅是明代,在其后的清代、民国,直至解放后,纸炮作坊扎堆的景象都始终在炮房街存在着。开在炮房街的纸炮作坊,是过去那种私人的手工制炮作坊。对这些作坊,73岁的老住户王有民先生记忆犹新。王老先生生在炮房街、长在炮房街,对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过。他说,自己小时候,炮房街两侧大都是居民院子,小小的门脸,纸炮作坊就开在其中,这一带共有七八家,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开来,遍布在整条巷子。这些作坊没有挂什么特别醒目的招牌,也不像现代的商家那样,尽可能多地在门前摆放商品吸引顾客,似乎不用太过宣传,买炮的人自然知道各家的位置。这些作坊售卖的纸炮有小鞭炮,也有大一些的雷子炮。 纸炮作坊都是手工活儿,生意好时,光靠主家和伙计都忙不过来,于是作坊就把一些简单做炮的活儿分给居民们去做。居民们从作坊拿走的都是些零散的半成品炮,只装了炸药,裹了红衣,还没穿炮捻子。居民们要做的就是用竹签子往炮里一下一下地穿捻子,然后一个个编成串儿,再盘成盘,一个月下来大概能挣七八元钱。王有民家就干过这营生,不过因为他是男孩,很金贵,家人不许他动手,他只能看着一枚枚小红炮在姐姐的手中变成一串长长的鞭炮。每次姐姐编完,散炮还总能剩一点儿,家里就留着过年时放的,所以自己家从来不需要买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