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义

唐末五代时期政治、军事人物
张全义(852年-926年[2]),字国维,初名居言,唐昭宗赐名全义,朱温[a]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复名全义,[3]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唐末至五代时期政治、军事人物。[4][2]
张全义出身田农之家,曾参与黄巢起义,被授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后投降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屡立战功,被表为泽州刺史。[11]光启二年(886年)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今属河南)一战,刘经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竟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他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沁阳),并向李克用求援。后李罕之自己做河阳节度使,上表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12]李罕之因军中乏食而多次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引张全义不满。文德元年(888年),李罕之出兵攻打河东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时,张全义乘其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讨得援兵三万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向朱温求救,朱温派兵救援才得解围。朱温安排大将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张全义感谢这一次救命之恩,从此听命于朱温。[12][13]
朱温挟唐昭宗东迁洛阳前,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他十分卖力。朱温打算篡唐时,他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就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5]唐昭宗被弑后,又将他调回仍任河南尹,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朱温建梁称帝后,又令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赐名宗奭。后梁末帝朱友贞时,张全义未受信任,曾经请求到北方指挥作战,未被采纳。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占梁都开封,他从洛阳赶去觐见,泥首待罪。张全义在后唐也受到尊崇,先被封为魏王,后改封为齐王,任命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并兼领河阳。同光四年(926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发动兵变,李存勖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与变兵合流。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而死,终年七十五岁。天成(926年—930年)初,李嗣源册赠张全义太师,谥号“忠肃”。[5][10][12]
张全义主政洛阳期间,推行屯田,招集流民,奖励生产。他亲自巡视田间,对种得好、田里无草的农户奖赏,种得不好的责罚。几年后,洛阳荒地变良田,人口增至五六万,农业迅速恢复。[14]张全义大力推行宽政,减轻百姓负担。他提倡“薄赋敛,轻徭役”,使得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外,他还实行“赦罪制度”,使得犯罪分子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7][9][12][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