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贝

贻贝科贻贝属软体动物
1
4
青口贝(拉丁学名:Perna viridis[4],英文名:green mussel[1]),别名海红、[2]翡翠贻贝、淡菜、绿壳菜蛤、[1]翡翠股贻贝。[3]贻贝科贻贝属软体动物。其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海域,垂直分布于低潮线下1.5米至8米水深处。青口贝原产于菲律宾,分布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地。在中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及南海,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台湾等地。[1]
青口贝贝壳较大,一般壳长在100mm以上。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贝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较尖细,多弯向腹缘,老成个体弯曲度较大;由壳顶沿腹缘向后较直或稍弯,幼小的个体多数腹缘较直。壳面自壳顶向后沿腹缘形成的隆肋较厚壳贻贝低,故壳面分为不很明显的上、下两部分。壳表具有黑绿色壳皮,幼小的个体往往整个壳面呈鲜艳的翠绿色;老成个体,多数壳前半部呈绿褐色,后半部呈翠绿色,顶部壳皮易被磨损常呈灰白色;多数个体具有与生长纹平行的绿色环带;壳表光滑具光泽。贝壳内面呈白瓷状,具彩色珍珠光泽。由壳表卷入的角质狭缘,外为浅黄绿色,内为翠绿色,半透明、易脱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较大。足丝孔不明显,位于壳前腹缘;足丝黄褐色,极发达。[6]
青口贝是中国南部沿海生长快、产量大的重要经济种。其肉除鲜食外,也可制罐和做贻贝油等调味品。其贝壳是制做高级贝雕的好材料。[6]其具有药用价值。[7]青口贝为国际贻贝监测计划的监测贝类之一,可通过监测青口贝,揭示海洋环境的污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评估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环境质量所造成的影响。[1]

外形特征

青口贝贝壳较大,一般壳长在100mm以上。呈楔形,壳质较厚壳贻贝薄,但较坚韧。多数个体壳长大于壳高的2倍和壳宽的3倍。贝壳前端尖细,后端宽圆。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较尖细,多弯向腹缘,老成个体弯曲度较大;由壳顶沿腹缘向后较直或稍弯,幼小的个体多数腹缘较直;背缘与腹缘在壳顶约构成30°角后,向后上方延伸,至壳中部或稍前,成弧形伸向后缘;后缘呈圆形。壳面自壳顶向后沿腹缘形成的隆肋较厚壳贻贝低,故壳面分为不很明显的上、下两部分。因这两部分不互相垂直,故两壳闭合时在腹面形成的梭形面极细长。无放射肋;生长纹细密、较明显,但不很规则。壳表具有黑绿色壳皮,幼小的个体往往整个壳面呈鲜艳的翠绿色;老成个体,多数壳前半部呈绿褐色,后半部呈翠绿色,顶部壳皮易被磨损常呈灰白色;多数个体具有与生长纹平行的绿色环带;壳表光滑具光泽。贝壳内面呈白瓷状,具彩色珍珠光泽。由壳表卷入的角质狭缘,外为浅黄绿色,内为翠绿色,半透明、易脱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明显;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呈椭圆形,较大。左壳有2个铰合齿,右壳1个。足丝孔不明显,位于壳前腹缘;足丝黄褐色,极发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