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源回皖-抖音百科
婺源回皖是指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党政府由于“剿共”的需要,婺源县划归江西省。婺源县不愿脱离徽州,婺源人民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二十个月的“婺源回皖”运动。[1][2] 第一次婺源划归江西省,发生在1934年,蒋介石为了方便对中央苏区红军的围剿,将婺源划属江西,隶属于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旨在消灭红军。随后在6月,蒋介石为了推行“剿共”战略方针,以“婺源僻处山陬,层峦叠嶂,匪薮难除,为便清剿起见,议将婺源划归赣辖”为案,提交行政院一六六次会议通过,并行文饬皖赣两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蒋介石在南昌行营署名行文,令婺源县政府“无条件执行”,9月4日,婺源正式由江西省政府接收。从此,脱皖归赣。在浙岭以北的婺休分界地——分水村口,立下了一块“皖赣分界“碑。1946年,婺源县参议会上下串连,发起“回皖运动”,通过胡适(徽州绩溪人)转交请愿书给蒋介石,促使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1] 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回皖“运动胜利。[1] 历史沿革
1934年9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婺源划属江西,隶江西省第五行政区。当时社会舆论一遍哗然,各界有识之士,纷纷以“习俗不同、经济状况、文化问题、历史关系”为理由,予以强烈抗议。国民党管辖下的婺源县政府也对交接工作很不积极。为了平息舆论,蒋介石赤膊上阵,不顾身份,亲自给一个深山小县的县政府写了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在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中,蒋介石说:查该县(婺源)划归江西省一案,已由本行营责令安徽、江西两省政府分别交接,树立界碑。行政院也已下令主管部门定案。此后,该县紫阳书院及婺源旅京、旅沪、旅锡、旅休等处的婺源同乡会先后来函,要求改变。我审核了他们所持的理由,既多狭隘见解,对于我改变管辖的意旨,又没有深切体会。为此,“特分别指明于后”。他对徽州人的意见,逐条进行了驳斥。理由其实就是一句话,婺源划走,就是为了要消灭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