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县

宋朝旧县名
善化县是湖南民国之前的一个古县名,县治设于长沙城东南。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划出县东南部部分地区置善化县,这便是善化县的由来。直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善化县并入长沙县。善化县实际存续814年。在这800多年时间里,善化县与长沙县只有在明朝洪武十年到洪武十三年这四年间,合成“长沙县”,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分立。[1][2]
县城大致以今五一路为界,南属善化,北属长沙。两县的行政区划,也大致以南北分界,南为善化,北为长沙。因此,今长沙县的何田、五美、干杉、黄兴镇、跳马等地,郊区的黎托、洞井、大托铺等地,望城县坪塘、白泉、望城坡、白[ruò]铺等地,均为善化县地,其北则为长沙县地。这种以南北划分善化、长沙两县地界的办法与解放后以东西划分长沙县与望城县地界的办法不同。[3]

历史沿革

得名由来

“善化别名靳江”,“至得名之义,总取衷于守令‘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云”。意思是说,善化的别名叫靳江,现在的名称是某个守令从“倡化邑人,彬彬向善”中择取两个字而成。此外由于岳麓山属善化县管辖,岳麓书院名气又很大,总的来说,“善化”之名就是因为书院之盛,取意于“彬彬向善,倡化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