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1960年成立的科研单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Nuclear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以下简称“核研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二级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规模最大的科研与设计单位[a]。该机构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现任院长是张作义[a][3][1][4]
核研院筹建于1958年,始建于1960年1月,前身是“清华大学原子能基地”。[1]1964年,核研院自主研发了屏蔽试验反应堆。1966年,核研院完成了溶剂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研究。1989年,核研院成功建设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1991年,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被《科技日报》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2]2003年9月,更名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更名后原有设计院资质保留,名称仍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2011年2月,核研院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次年,核研院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18年3月,核研院获得“2017-2018年度中国核科普先进单位”称号。2021年11月,核研院王大中院士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
核研院主要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参与其他院系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核研院的研究生培养整体上呈现多学科、多方向、综合性、交叉性的专业结构,围绕核能与新能源,涉及七个一级学科,十一个二级学科,以及一个专业类别。[5]截至2020年,核研院团队近10多年来累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3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 300多项,获得授权200余项,研发出首台(套)设备2200余台,其中创新型设备660余台。[6]截至2024年3月,核研院在编教职工397人,正高级职称78人,副高级职称194人,在站博士后63人。现有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1]

历史沿革

创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