糌粑

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zān]粑是由青稞经除杂、清洗、晾干、翻炒、磨粉等工艺制成的粉状食物,也被称为青稞炒面。[2][1][3]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3]
糌粑源于公元7世纪,藏王赞普因军队给养困难而日夜忧虑时,被格萨尔王托梦,由此出现了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的糌粑。[1]根据用料,西藏地区的糌粑可分为乃糌、散细以及毕散等。[2]
糌粑作为高原特色食品,具有热量高、营养丰富、酥软香甜、抗旱耐饥、易于保存和制作的特点,便于游牧民们携带及食用。[3][2]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传承,糌粑成了藏族人家天天必吃的主食。[1]

历史渊源

公元7世纪,赞普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格萨尔王给赞普托了一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粉,既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赞普醒来,恍然大悟,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麦,筹集军粮。青稞炒麦飘香数里,其加工方法简单上手,很快传遍了雪域高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