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

中国美术史家、教育家
1
2
邓以蛰(1892年1月9日-1973年5月2日),字叔存,安徽怀宁人,中国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宗白华并称“南宗北邓”;[4][1][5]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3][1][6]
1907年,邓以蛰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宏文学院及早稻田中学攻读,在此期间结识陈独秀等人。1911年,邓以蛰回国后曾在家乡任教,并专心攻读英文,为留学欧美做准备。1917年,邓以蛰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1923年,邓以蛰回国任教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与鲁迅朱光潜闻一多等人投身新文艺创作。1928年,邓以蛰出版著作《艺术家的难关》。1929年,邓以蛰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住进西院9号[a]。1950年,邓以蛰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馆,开启了清华大学收藏、教学、研究并重的艺术史传统。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邓以蛰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迁居朗润园159号。1973年5月2日,邓以蛰因病逝世。[5][1][7]
邓以蛰的主要著作包括《艺术家的难关》《画理探微》《书法之欣赏》等。[5][6][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