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

中医基础术语
1、按清代乾隆年间吴仪洛著《本草从新・药性总义》,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人的五种能尝到的味道,同时亦对应五行,为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学的诊断治疗、遣方用药等方面运用广泛。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táng]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2、《灵枢经》篇名。

相关释义

1.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在《内经》中出现主要有两种代指,一是指五味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即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二是在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而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又将五味的功能应用于五脏,在五行理论框架下形成一种理论,指导着临床治疗。
2.《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本文以五行生克规律,说明了五味与五脏疾病的关系,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