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真寺-抖音百科
坊传,栖真寺建于隋代、兴于后周、盛于南宋、衰于明时,而今踏访此地,所见之处已尽是断垣残壁、尘埃堆积、杂芜丛生。由于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加之烽火 兵燹[xiǎn]、动乱焚弃、凿掘盗掠等诸多原因,使目前尚存的规模(据闻现位置为当年第七、八退)跟过去已根本无法相比,论及面积大小也只是昔日的“片鳞半爪”,且垮塌倾圮[pǐ]严重、存在不同程度险情。虽然寺院整体布局和大致结构早已毁于一旦,但从周遭山地、邱墟上仍能触及到大量古石墩、石柱、石础(磉[sǎng]礅[dūn])、石凳以及长形马槽、塔碑构件、舍利塔顶、碎砖碎瓦、焦泥炭块、瓷陶残片等。 建筑
据说原禅林占地上千亩(包括香火田和山场,其梵容之宏大丝毫不逊色于晋朝宁波天童寺),主次相依、檐楹相摩、高低错落、层层递升:前有横镌“南雁佛国”的泥金匾额、形神兼备的如来七塔、一泓清澈的锦鲤圣池(旁有硐桥和枫香树),并可见两米多粗十米多高的云松庞然屹立于门庭一隅;紧挨其后的建筑群全部沿一条南北中轴线呈纵长方向排列开来,依序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楼、观音阁、三圣殿、罗汉殿、千佛殿、禅房共十退殿堂;东西两侧除相互对称的钟楼、鼓楼、净房、禅房、斋房一类辅助建筑外,另有地藏王殿、祖师殿等廊庑配殿相毗连。 大雄宝殿大殿高达二十余米,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祖和左侧驭狮子的文殊菩萨、右侧乘白象的普贤菩萨以及一百零八名布阵的大罗汉均为泥塑漆金,堪称禅宗梵刹和修行道场的宏篇巨制。闽浙一带甚多善男信女、游人香客、居仕信众不远千里、闻风趋往,不少求法者、参学者、请益者更是长途跋涉、慕名沓来,故客潮如织如蚁、人流摩肩接踵、法徒辐凑云集之景象时时皆可遇见。因而该寺终年香火不衰、烛架不虚、山门若市,庭内终年梵音回响、檀香缭绕、法筵常开,殿堂终年僧俗会聚、人声鼎沸、炬烛如昼。 衰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