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本位政策

史学家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
“关中本位政策”是史学家陈寅恪的一个重要学说观点,[1]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四代政权的特点。[2]
陈寅恪认为北魏末期宇文泰在关陇地区(相当于现在陕西关中和甘肃东部一带)建立的北周政权,是由鲜卑族人为主体的胡汉集团所构成,李渊李世民父子代替隋朝建立唐朝,仍然继承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以与山东士族为代表的高门贵族相抗衡,这个关中本位政策后来被武则天的一系列用人政策所打破,到唐玄宗以后,关陇、山东两大势力集团又转化为外廷士大夫两个党派的斗争(即所谓牛李党争)。[1]

定义

物质与文化政策

《述论稿》中记载:北魏六镇起义爆发后,大部分六镇中鲜卑及胡化汉族人群转入高欢统治之下,其他小部分由贺拔岳宇文泰率领西徙,割据关陇(今陕西关中,甘肃陇山一带),抗衡高欢,分得中国西北部之地,成一北朝东西对峙之局。但关陇一隅之财富、兵力远不如东魏梁朝,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泰)必别觅一途径,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一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资上应处同一利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而精神文化方面尤为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宇文泰之新途径即就割据之土依附古昔,称为汉化发源之地,不复以山东江左为汉化之中心,名之“关中本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