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县(现名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接壤,北和太湖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该县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处长江中下游北岸。宿松县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民间戏曲文南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诗歌之乡,雷池的主体水域亦在这里。县域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国土面积2393.5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距今约2200年历史。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总人口80万,国土面积2394平方公里。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养殖条件优越,名优特水产品有较高知名度 ;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该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常产超过2.5万吨;有“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该县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又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贯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离省会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汉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赣三省6个机场车程都约两小时,到九江外贸码头、214码头、石化专用码头等3座对外开放码头车程1小时左右。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王莽时一度改松滋为诵善),晋成帝咸和二年设松滋郡,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宿松,含旧松兹之义。唐、宋、明、清初,隶属几经变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式属江南布政司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至新中国成立前属第一专区。新中国成立后隶属安庆地区、安庆市。宿松是革命老区,宿松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 汉高祖四年,设松兹侯国,开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公元5年)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