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仁宗嘉祐[yòu]四年(1059年),益州路被更名为成都府路,其行政中心设在成都府的成都县,即今天的成都市青羊区和武侯区一带。成都府路的管辖范围不仅包括了现今的成都市全境,还涵盖了资阳市、乐山市等地区,覆盖了成都平原及其周边的山陵地带。 在宋朝时期,成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经济地位在国内极为显著,成为了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成都,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极为繁荣,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枢纽之一。同时,成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创作,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1]
简介
在北宋初年,成都被朝廷设立为成都府,并作为成都府路的治所。到了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王小波和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山发起了起义,成功攻克了成都,并建立了大蜀政权。然而,同年五月,宋军便攻破了成都,起义最终失败。随后,成都府被降级为益州,成都府路也被改称为益州路,但成都依然作为治所。
到了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益州再次被提升为成都府,益州路也随之恢复为成都府路,治所依旧设在成都。在宋朝时期,成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经济地位在国内极为显著,成为了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成都,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极为繁荣,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枢纽之一。同时,成都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交流创作,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