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鼹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
针鼹(拉丁学名:Tachyglossidae;英文名:echidnas),为针鼹科动物的统称。现有2属4种。[1]身长50-70厘米,体重5-10千克,外貌同刺猬食蚁兽相像,身上长满刺。[6]背部覆盖褐色或黑色的毛,腹面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尾巴极短;眼睛和耳朵都很小,具有发达的外耳壳;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吻,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吻的前端,没有牙齿;舌长并带黏液;4只脚上都有5个趾头,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坚硬而锐利。[7]
针鼹一般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针鼹的视力很差,主要依赖嗅觉和听觉活动,冬季会降低体温冬眠[8]喜欢舔食白蚁和蚂蚁,有时也吃其它昆虫。 [6]
针鼹是一种澳大利亚特有的迷人物种,为生态旅游提供了机会。长吻针鼹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1]2016年,大长吻针鼹Z. barton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易危(VU),原因是其栖息地面积减少和实际因狩猎导致的过度利用,种群数量下降了至少30%。[2]2016年,阿滕伯勒长吻针鼹(Z. attenborough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原因是其栖息地的范围和质量正在下降,成年个体的数量也因持续捕猎而减少。[3]2016年,长吻针鼹Z. bruijni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极危(CR),原因是其栖息地面积减少以及实际因狩猎导致的过度利用,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了至少80%。[4]

分类

针鼹科现存2属4种,即针鼹属Tachyglossus)和长吻针鼹属(Zaglossus)。针鼹科与鸭嘴兽同属于单孔目,因为它们是现存的唯一产卵哺乳动物。针鼹属包括了短吻针鼹,而长吻针鼹属则包括长吻针鼹。该科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但长吻针鼹与短吻针鼹相比体型较大,吻部较长,刺较少。长吻针鼹仅分布于新几内亚,而短吻针鼹则分布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针鼹属由单一物种短吻针鼹(Tachyglossus aculeatus)及其亚种组成,而长吻针鼹属有以下三个物种:阿滕伯勒长吻针鼹(Z. attenboroughi)、大长吻针鼹Z. bartoni)和长吻针鼹(Z. bruijni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