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疆-抖音百科
苗疆,是构成中国疆域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了整个云贵高原地区。清雍正年间以后形成一个有特定范围的地域概念。[1]一般把历史上的“苗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苗疆”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分布的西南山区;狭义的“苗疆”主要指苗族聚居地区,一是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称为“贵州苗疆”;二是黔东北与湘西交界地,即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是为“湖南苗疆”。[1] “苗疆”字样初现于明代,明王朝建立后,国家首次以组织化移民的方式,从内地调遣大量汉人以“军屯”“民屯”“商屯”等形式移入西南民族地区。[1]明建国后不久,便在贵州单独建立行省,相继设立与内地一致的地方三司及州县衙署,并于个别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使苗区在制度上开始与中原进一步联结起来。清代雍正年间,在苗区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打破土司制度的政治壁垒,使苗与内地关系通过划一的政治制度获得了空前的加强。[3] 概念阐述
“苗疆”是构成中国疆域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涵盖了整个云贵高原地区。这里所说的“苗”是个泛称,“疆”则具有王朝国家治下的民族地 区的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民族地区”,现今的苗族聚居地区只是这一广阔地域的一小部分。当前的学者一般把历史上的“苗疆”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苗疆”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分布的西南山区;狭义的“苗疆”主要指现今苗族聚居地区,一是在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称为“贵州苗疆”;二是黔东北与湘西交界地,即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带,是为“湖南苗疆”。在近代中国国民国家体制建立之后,“苗疆”作为地域概念不再使用,其广义所指已为当前文化地理意义上的“西南”概念所取代。[1] 历史沿革